【媒体看口院】农晓琳:口腔医学教育教学创新与国际化路上的探路者

信息来源:口腔医院     作者:朱晓玲     发布时间:2016-10-11     点击:0

 

农晓琳教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良好地医患沟通

医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早接触社会的“三早”教育、“无缝对接”式口腔临床技能培训、多教学对象共培养的“立体化培养”模式、口腔疾病标准化病人、全英教学、双语教学、教育信息化、协同育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十余年来,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副院长农晓琳教授一直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道路上砥砺前行,围绕多个主题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对于成长于广西名医家庭的农晓琳来说,投身杏林、醉心口腔医学事业,用精湛的医技服务患者是她儿时的初心和一生的夙愿。肩负多个专业多门课程的她,当前又把“教育国际化”作为她的一个重点工作目标。

农晓琳教授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图书馆馆长、牙学院院长、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合影

博学弘医的仁心医者

1999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师从名师王大章教授的农晓琳,博士毕业后回广西工作。2004-2006年,她赴美国德克萨斯医疗中心的安德森癌症中心头颈外科进行临床学习并做博士后研究;2013-2014年,她再度赴美访学,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图书馆任图书馆馆员并任该校牙学院口腔综合科助理教授。在美期间她还到过多个牙学院访问和学习。国内外学习、工作和交流的经历赋予她丰富的临床、科研经验,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全球化的视野,但无论学多深、行多远,她都欣然回到广西,扎根故土,投身教育、服务患者、献身科研。

农晓琳表示,她现在最享受的就是把自己的临床知识技能和研究成果造福于患者,并与同事和学生分享知识与经验的临床时光。除了完成日常繁重的临床诊疗,农晓琳还投身试水互联网医疗,利用休息时间在网络上为患者解答问题、诊后患者咨询和就诊预约服务实,实现了医疗服务线上线下的联接。她拥有许多线上及线下的拥趸和患友粉丝。其中,她在一个知名在线医疗咨询服务网络平台上的个人网页,以每月以1万余人次的访问量递增。牢记校训的她,把“厚德励志,博学弘医,医者仁爱之心永恒”作为她在网络医疗工作室的医生寄语。


农晓琳教授在石溪健康科学图书馆查阅资料

教育教学改革的弄潮人

迎面而来的教育国际化浪潮中,农晓琳始终奔跑前行,孜孜探索。十多年前,农晓琳就开始意识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她认为:当今,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经成为是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当今学习先进技术、传播学科思想的学术语言工具。为此,她决定先从抓好专业英语入手,进而循序向教育教学国际化迈进,在通过教育传授口腔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传播中国的文化和理念。

2002年,农晓琳决定在自己所讲授的《口腔颌面外科学》课程中进行改革。当时,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能否顺利地开展双语或全英教学有待探讨。通过进行课前的问卷调查,农晓琳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于是,她率先在1999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中采用英语进行口腔颌面外科专业课的全英教学,同时教授用英语撰写病历的要点和方法。

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慢慢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学生能听、能写,但还多是‘哑巴’英语。”农晓琳直言不讳。针对这一问题,农晓琳首先把她所负责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口腔专业英语》课及临床专业全英班留学生的《口腔科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时间、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她在课程上设置了一个新的环节——英语宣教演讲,即中外的学生联合以“口腔专业知识和口腔健康”为主题进行英语演讲。

这种教学模式的成果让农晓琳十分惊喜,她笑着说:“我没想到临床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可以把口腔的专业知识讲得那么好。同时,中国学生的进步也很明显。同学们的口腔知识技能、跨语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都得到提高”。

“她善于发散性思维,教改点子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一旦考虑成熟她就会付诸实践。最让我意想不到的,就是她因地制宜创立的 ‘口腔临床英语模拟诊疗’教育模式。”提到农晓琳多年来的教学创新时,口腔专业英语教研组副组长汪岑赞不绝口。

“口腔临床英语模拟诊疗”教育模式,就是将临床专业全英班学生与口腔专业本科生进行结对组合,由其中一方扮演“标准化病人”(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一方扮演医生,双方用英语进行模拟诊疗交流。

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口腔学生学了专业英语无处实习,临床全英留学生无法和中国患者沟通难安排见习的窘境。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农晓琳还设计了严格的测试环节:各“拟诊”编组抽选疾病名称,组员分别抽选角色后进行模拟诊疗测试。农晓琳说:两个专业的中外学生模拟口腔临床接诊实景和诊疗环节英语交流的这种教学模式效果非常好。连本校英语专业的师生对此也闻风而动,希望加入到“英语拟诊”教学活动中来。


口腔专业英语临床模拟诊疗部分学生与老师合影

教书有方,育人尽心尽瘁

今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的李昊,从大学3年级就开始跟随农晓琳做课题。爱徒硕士毕业后,农晓琳又推荐她到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读博士,2015年博士毕业后回到母校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工作,脱颖而出,成长迅速。

李昊直言:“我是农老师开展的教学改革受益者之一。农老师的双语教学让我受益匪浅。双语教学,让我们一下子从公共英语过渡到了专业英语。对于阅读外文期刊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从农老师指导我们研究小组第一次接触科研,完成‘未来学术之星’科研项目,我的成长历程凝聚着农老师指导和教诲。农老师在人才培养方面辛勤耕耘,可谓满园芳菲、桃李满天下,像我这样接受了农老师创新式启蒙教育成长起来的例子还有很多。”

 


农晓琳教授指导学生临床诊疗

教育探索成果累累

农晓琳所做的教学改革探索都深思熟虑,蕴含着大量的文献查询、现场调研、问卷调查、数据统计、项目评估、推广等幕后设计和工作流程。从最初的纸质问卷到现在的网络电子问卷,各时期的各种调查表殷实地记录着她探索耕耘的足迹。她还积极吸收和帮扶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她始终注意把教书育人、临床、科研相结合。她带领的口腔科学全英教学团队和口腔专业英语教学团队在教学、教改、教研路上不断探索进取。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路以来她主导的科研和教学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年,农晓琳负责的《口腔专业英语》课程成为了校级特色课程,她带领的《口腔科学》全英教学团队获得了2016年度广西医科大学“优秀全英教学团队”的称号;经过留学生们的票选,农晓琳被评为了广西医科大学“最受欢迎全英教师”。此外,她主持的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培训基地等项目还获得了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立项资助。

农晓琳教授为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牙学院5年级学生Pedro Gomes和Joel DMS颁发感谢状

新愿景、新目标

农晓琳时常跟学生们提到:她近期最大的愿望是为学校创区域高水平大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自己能在工作岗位上为学院的教育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做更多的促进工作,期待未来学院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学能通过教育部提出的“五位一体”教学评估认证中的最高认证层次——“国际化认证”。农晓琳说:“现在我国的口腔医疗技术发展很快,我们的医疗团队也具备了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在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和学校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面向东盟国家贫困地区的口腔技术援助和医疗服务”。据农晓琳介绍,目前这个项目正在向有关方面申请资助,期待明年可以开始实施。

对新生事物先知、先觉、先行是农晓琳的特点。除了所热爱的口腔专业,农晓琳非常乐见多学科的交叉、交汇、交融,丰富的经历和阅历也使之得以在她手上实现。因看好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医疗的发展,农晓琳3年前就开始招收信息专业的研究生,接下来她还期待在数字化医疗和现代教学技术方面做更多的探索。


农晓琳教授与她的研究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