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D】嘉宾介绍之十八:农晓琳

信息来源:文化宣传组、外语组     作者:文化宣传组、外语组     发布时间:2016-10-23

 

 

简介:农晓琳博士,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广西医学院口腔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得口腔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两度留学美国。曾在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头颈外科进行临床研修和博士后课题研究;纽约州立石溪大学研修口腔临床、教学级医学信息管理与利用。曾任石溪大学牙学院助理教授、健康科学图书馆馆员。曾担任广西医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广西医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现任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及附属口腔医院副院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广西分会理事。

联系方式:xnong@gxmu.edu.cn

 

农晓琳教授的演讲将于20161026日下午15:10-15:40进行,敬请期待!

 

题目:聚焦牙科胜任力教育

 

摘要:通过文献检索和调研,了解全球、亚洲、中国-东盟以及自身所在院校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教育的发展和现状。研究试图揭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教育的意义、要素、特征、实施情况和办法、对学习和教育培训者的要求、学习和教学评估的方法。目前,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在口腔界已较大范围地被接受,并对口腔医学教育教学实践产生着影响。其不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口腔教育者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会有所促进。

口腔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口腔医师提供口腔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的能力。我们的调研显示:近几十年来,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已经在西方国家的口腔教育界得到推行和应用,但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仍然处于萌芽阶段。所谓“岗位胜任力”是一种能够安全且符合道德地执行专业岗位任务的能力,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体现。抓好培养岗位胜任力的教育至少应包括:社会和职业需求所决定的课程组件和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习成效评价分析;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创建等方面内容。一般来说,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水平受所在的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和特色特征及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和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目前还没有一个全球化、结构性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更没有既体现全球化又适合中国-东盟地区教育水平和医疗需求的口腔医师岗位胜任力的教育框架体系。当今,全球化教育和区域化的口腔服务需求促使我们共同开展合作。我们呼吁建立一个中国-东盟口腔医学教育联盟,共筑一个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教育平台。这个平台可使得教育联盟内来自不同国家的口腔院校共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建立学分互认和学历互认的制度;以胜任力为导向共同制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学生评定标准、教学评估标准、执业能力评定标准、认证标准等,共同培养造就符合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能胜任国际和本地区口腔医疗保健需求的人才;促进中国-东盟各国各地的口腔医学教育和医疗事业共同发展。

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能力培养方面已做出了改革和提高。我院的相关介绍将在汇报中展现。通过 “无缝对接”的课程和技能培训体系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其中包括:加强宣导,在教师中建立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修改培养方案;调整课时和课程;制定培训方案和考核评价标准等,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爱伤意识和医学伦理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医患沟通的技能、审美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岗位胜任,我们以口腔医疗和预防方面的胜任力培养为主线,并把信息教育、文学和人文教育、创新活动和个人职业规划纳入了课程和教育培训体系。岗位胜任力需要与时俱进,口腔医师需要紧跟新材料、新设备和临床技术进步的步伐。因此,我们除了将口腔医学新进展和数字化口腔技术融入教育体系外,我们还注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我们逐步将教学模式发展成为:以强化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专业理论实践教学、临床技能训练、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活动、和职业发展“五位一体”的融合式“无缝对接”创新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口腔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院着力打造良好的临床就医和教学环境;整合高清录播、口腔教学3D视频、精品课程录播、在线学习测试等系统为学生建立了多功能、多媒体的在线学习平台;仿真头模口腔教学系统和虚拟仿真实验室、临床前期技能培训室、模拟口腔诊所等学习场所为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提供了有效支持和保障。